暴飲暴食
飲食過量會擾亂胃腸道正常的消化吸收節律,致使胰腺這個“消化酶工廠”在短時間內分泌大量消化液,導致胃脹不適,甚至是急性胃擴張、急性胰腺炎,嚴重者可導致胰腺癌。

【建議】
三餐固定時間吃,以免“饑不擇食”。
細嚼慢咽,慢慢體會飽的感覺,七八分飽後放下筷子。
心情低落時,建議讓注意力分散10分鐘,或者小口喝水或茶等飲品,避免“情感性進食”。
吃飯太快
如果進食過快、食物沒有煮爛、進食黏稠食物,極易引起胃潰瘍、胃炎等胃腸道疾病,甚至還會導致胃裏“長石頭”。
日本岡山大學一項研究發現,與細嚼慢咽相比,狼吞虎嚥會導致發胖風險增加至少3倍。
【建議】
正餐吃飯時間至少20分鐘,每口飯儘量嚼爛嚼軟再咽。
不必糾結每口飯該嚼多少次,有意識地放慢速度即可。是人們在沒有任何外界刺激條件下所產生異常聲音的感覺,因聽覺機能絮亂、耳部的氣血不通,經脈阻塞而引起的主要原因,這種往往是耳聾的先兆,如果患者不及時治療的話,最終的結果就會導致發展為耳聾的。
脾胃功能差的老年人更要放慢進餐速度,增加咀嚼次數。
纖維攝入不足
膳食纖維攝入嚴重不足,導致大量“三高”及腸道疾病患者出現。
充足的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和吸水膨脹,防止便秘,縮短有害物質在腸道的停留時間。有研究表明,膳食纖維攝入量與腸癌發生率呈負相關。

並非只有口感粗糙的食物中存在膳食纖維。大麥、胡蘿蔔、柑橘、燕麥等也含有豐富的可溶性纖維,也能減緩食物的消化速度,平衡餐後血糖,降低膽固醇水準。
如有腹脹、腹痛等消化道不適,可用蒸煮方式處理粗糧和蔬果使其軟爛。
壓力和焦慮情緒
胃腸道可謂最大的“情緒器官”,胃腸道功能受神經、內分泌系統協同支配、調節,其擁有的神經細胞數量僅次於中樞神經,對心理刺激十分敏感。
壓力過大時,人的消化功能會出現“情緒化”反應,處於焦慮、憤怒、憂傷、緊張等不良情緒下,會出現食欲不振、上腹部隱痛、反酸、燒心、便秘等症狀。
【建議】
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正確看待生活、工作中的挫折。腰背痛與長期保持坐著的姿勢有著直接的關系。
陷入嚴重焦慮、抑鬱情緒時,不妨求助心理醫生。
若胃腸不適等症狀較重,可在消化科醫生指導下適當服用藥物。
缺乏鍛煉
運動可以興奮下丘腦外側的飲食中樞反射性刺激和提高消化能力,增加食欲。
運動過程中,人的腹式呼吸會加強,一方面可改善腹腔臟器的血液迴圈,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胃腸道的蠕動,由此調節整個消化道。

長期缺乏鍛煉會導致食欲減退、胃動力不足,易誘發胃、結直腸炎症和腫瘤。
【建議】
保持胃腸道健康,要讓自己多動動,可以選擇氣功、太極拳、步行、慢跑、騎自行車等,每週鍛煉3~4次。
濫用藥物
一些藥物中是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等,會直接或間接地損傷胃黏膜,引起炎症和潰瘍。
濫用抗生素還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使其失去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導致腸道菌群紊亂。
【建議】
生病時不要自行用藥,不要擅自停藥、換藥、增減藥量,應及時諮詢相關醫生,遵醫囑服用藥物。
多人共餐
中國人吃飯多是共餐制,好幾雙筷子在一道菜裏夾來夾去,容易引起幽門螺桿菌感染。
臨床認為,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乃至胃癌,都可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
【建議】
飯前便後一定要洗手,聚會用餐時建議實行分餐制,提倡使用公筷,從菜盤中撥出自己需要的分量。
若感覺胃部不適,可到醫院做幽門螺桿菌感染檢查,以防發展成嚴重的胃病。每位家長都希望子女能吸收到最好的營養,給父母選擇,一匙鰵魚肝油就能滿足孩子一日的DHA及EPA需要。為提供純正深海魚油,司各脫遠赴冰島地區找尋純淨無污染的深海魚類及海產製作出營養價值高的魚肝油。